
韓國造船業2022年有這些大動作
2023-02-13 18:20:22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22年,韓國造船業雖然在年度接單總量上連續兩年落后于中國,但依靠綠色動力船舶等高端船型仍然守住了近“半壁江山”。三大船企盡管承接了大量訂單,但由于2022年交付的都是之前承接的低價船,且同期原材料價格上漲,出現大規模持續虧損,F代重工集團更名為“HD現代”,加速推進向海洋轉型,目標從“世界第一造船企業”到成為“全球最尖端造船及能源集團”,大宇造船海洋也順利迎來新東家,即將更名。三大船企深耕高附加值船舶市場,智能船舶、綠色船舶、智能船廠領域取得新突破,同時推進LNG船相關設備技術的國產化,欲緩解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局面。韓國政府發布《確保造船產業超級差距戰略》,提出確保韓國造船業在未來全球船舶市場的主導權,強化船舶出口競爭力。
高端船型:LNG船成為韓國最后的堡壘
2022年,韓國造船業繼續承接了大批高技術船型訂單,但與此同時中國在高端船型領域的市場份額不斷增長。在VLCC、VLGC、超大型集裝箱船方面,韓國新接訂單量的市場份額均落后于中國。在VLCC和超大型集裝箱船(23000TEU以上)方面,韓國未承接新船訂單,超大型集裝箱船中國接單量占比達到47.6%,全部兩艘VLCC訂單由中國包攬 。VLGC方面,韓國獲得了全球25艘中的11艘,占比44.0%,同比大幅減少72.5%,中國和日本分別獲得10艘和4艘。大型LNG船方面,韓國獲得了全球173艘訂單中的118艘,占比68.2%,占比大幅減少21.2個百分點,另55艘均由中國船企承接,這一船型的競爭將日益加劇。
表1 2020-2022年韓國高技術船型訂單占比及排名數據來源:克拉克森
加快轉型:現代更名 大宇出售
現代重工集團在迎來集團創立50周年之際,宣布將集團更名為HD現代(HD Hyundai),并發布了名為“海洋轉型”的新愿景,由無人船舶及環保船舶開發相關的“海洋移動”、追求海上運輸網優化的“海洋智慧”、以技術進步為基礎將生活空間擴展到海洋的“海洋生活”、構建可持續海洋能源生態界的“海洋能源”等4個主題組成。該集團實施“海洋轉型”的宗旨是,從全新的角度看待既是資源寶庫又是物流中心、移動網絡中心的海洋,將其作為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時代課題的核心空間。HD現代集團計劃,利用其主要業務領域即造船、海工、能源、產業機械的技術力量生產環保能源,構建通過海洋實現安全運輸和利用的價值鏈,將海洋轉換為“可持續環保能源的場所”。
2022年12月,現代重工群山造船廠部分重啟,2023年將為蔚山造船廠制作10萬噸集裝箱船分段。為順應環保船舶訂單增加的趨勢,群山造船廠還計劃擴大LNG船、LP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分段的生產,集成群山造船廠以中小型船舶、特種船舶等為中心的核心基礎設施建造資源,使其發展成為韓國“西南部造船圣地”。此外,現代重工子公司現代發動機(HHI-EMD)在大佛工業園區建設的發動機工廠于去年10月正式竣工投產。該廠是在對原現代發動機工廠的設施進行改造的基礎上,加裝最新的雙燃料發動機生產設備之后建成的,每年可生產超過100臺HiMSEN發動機。
在去年年初與現代重工集團的合并重組申請遭歐盟否決而流產后,大宇造船海洋時隔22年再次迎來新“東家”-韓華集團。在迎來新的“金主”后,得到資金援助的大宇造船海洋經營正;矊⒓铀。韓華集團近年來在防務產業領域發展很快,收購大宇造船海洋后,有望與其軍船建造業務產生協同效應。同時,在全球能源向氫能時代轉型之際,韓華集團在LNG領域也將與大宇造船海洋產生協同效應。此外,韓華集團計劃在完成大宇造船海洋的收購后,將該公司名稱更改為“韓華造船海洋”,注冊登記工作預計在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2023年,“大宇造船海洋”的名字或將與“現代重工集團”一道,走進歷史的塵埃中。
自主航行:三大船企均完成實船測試
目前,韓國盡管擁有船舶自主航行和安全航行的核心技術,但實船搭載和測試驗證業績不足。為此,韓國船企正在把相關技術搭載在自主航行試驗船上,以驗證其性能,確保掌握自主航行核心技術,并先發制人地應對未來自主航行船舶市場。2022年,韓國船企在自主航行船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及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持續開發并實證自主航行船舶相關技術,在確保該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化的同時,搶占自主航行船舶標準化高地,F代重工與韓國船級社、Avikus、利比里亞海事局韓國登記處簽署了關于搭載自主航行系統的實船及航運應用的聯合開發項目協議,計劃將現代Akikus開發的大型船用自主航行解決方案“智能航行輔助系統2.0(HiNAS 2.0)”搭載在入級韓國船級社及利比里亞海事局注冊的船舶上,從2023年7月開始應用于實船。大宇造船海洋與韓國船級社簽訂了數字化智能與自主航行船舶技術開發的業務協議,計劃以開發提高船舶航行安全和效率的智能船舶服務、開發數字數據交換技術、開發自主航行技術及實證測試和認證、開發船員培訓課程、開發建設智能船廠的智能試航和數字射線檢測等數字技術作為主要課題。三星重工與英國勞氏船級社簽署了合作協議,對三星重工獨立研發的遠程自主航行系統SAS進行認證。英國勞氏船級社將在自主航行船舶的試航程序、自主航行指導方針、自動化航行系統等自主航行船舶技術的驗證等方面,與三星重工開展聯合研發。三星重工還在韓國造船業界首次開發出了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自主航行船舶網絡安全解決方案。三星重工利用區塊鏈平臺VeChainThor,對將三星重工遠程自主航行系統(SAS)和電子航海日志(eLogbook)生成的數據傳送到外部的技術進行了成功驗證,并從挪威船級社獲得了結果證明書。
二是三大船企均進行了自主航行船舶海上試驗,完成了對自主航行解決方案的技術驗證。三星重工搭載自主研發遠程自主航行系統“SAS”的“世界路”號實習船完成了在韓國西海海域連接南海和東海的島嶼沿岸進行海上實證測試,這也是韓國首次在海上復雜環境下的自主航行船舶實證測試。三星重工還與木浦海洋大學以及韓國船級社聯合制定了自主航行船舶運營整體危險性評價、危險要素識別、風險管理方案等安全航行指南,并從海洋水產部獲得了“自主航行系統(SAS)船舶實證的船舶安全法特例”許可,成為業界為自主航行船舶實證提供法律依據的首個案例。大宇造船海洋也成功進行了自主航行船舶海上試驗,完成了對自主航行解決方案的技術驗證。其研發建造的首艘自主航行試驗船“DAN-V”號在2022年11月成功進行了自主航行船舶海上試驗,完成了對自主航行解決方案“DS4 Safe Navigation”的技術性驗證,同時該公司正在與韓國船級社合作推進相關技術的認證工作,F代重工旗下Avikus于2022年5-6月成功實現了搭載自主航行解決方案“HiNAS2.0”的18萬立方米LNG船“Prism Courage”號橫渡大洋的目標。2022年8月,Avikus與SK海運、長錦商船等2家韓國船東簽訂了“HiNAS 2.0”的訂單合同,從2023年8月開始,“HiNAS 2.0”將陸續搭載在包括集裝箱船和LNG船等在內的23艘在建大型船舶上。此外,Avikus還成功開發了休閑游艇第二階段自主航行解決方案“NeuBoat”,并獲得“CES 2023創新獎”。
數字化造船:推進智能船廠建設
2022年,韓國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智能船廠的建設,紛紛與全球領先的數字化企業攜手合作。
三星重工選擇與歐洲和美國的軟件企業合作打造智能船廠。一是與法國達索系統公司的“智能SHI”機構聯合設立數字化轉型協議體,共同開發智能船廠建設項目。達索系統將把其3D Experience平臺與三星重工的現有系統連接,為實現以平臺為基礎的智能船廠目標提供支援。雙方將對三星重工船舶建造生產過程中的工程量變更進行管理優化,提升生產計劃和進度達成的準確性,有望實現劃時代的工期縮短。二是聯手美國Unity Technologies開展“船體設計無紙化項目”等智能現場建設項目,共同推進韓國造船業界首個“以3D模型為基礎的船舶設計認證流程”。三星重工還計劃在2025年前將智能技術移植到合作公司(轉包企業),構筑完備的智能生態體系。
繼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之后,韓國造船海洋也與美國Unity Technologies達成智能船廠建設相關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XR和AI共同開發智能與安全船舶設計技術。Unity和韓國造船海洋將使用Unity的引擎和技術開發基于數字孿生的船舶管理平臺,Unity通過協作建設韓國造船海洋的智能船舶及智能船廠平臺,有望繼續提升Unity在賦能工業制造類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域的領導地位。作為韓國造船海洋的戰略合作伙伴,Unity將為船舶設計提供包括人工智能(AI)和擴展現實(XR)等相關技術支援。韓國造船海洋將在新業務中采用Unity的引擎和技術,從而引導價值鏈創新并鞏固其作為造船業領導者的地位。
環保燃料動力:開辟碳減排技術新賽場
為提早布局構建環保船舶產業生態系統,引領環保船舶時代,2022年韓國進一步加大了環保燃料動力技術研發力度,重點研發的領域包括氨能、燃料電池、電力推進、碳捕集、旋筒風帆技術等。
在氨能方面,大韓造船的11.5萬載重噸級阿芙拉型氨燃料預留動力油船基本設計獲得了韓國船級社頒發的原則性認可證書,同時與木浦海洋大學、MAN Energy Solution(MAN ES)合作,計劃在2024年年內完成該型船的最優設計以及共同技術開發,為氨動力船舶的商用化奠定基礎。三星重工的氨燃料動力大型集裝箱船基本設計獲得了美國船級社頒發原則性認可證書。雙方通過共同研發氨燃料儲罐設計結構及最佳配置、氨燃料供應及換氣系統等技術,完成了新巴拿馬型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的基本設計,F代重工與WinGD合作開發氨燃料船用發動機,計劃在2025年向市場推出首款WinGD氨燃料動力二沖程發動機。
在燃料電池方面,三星重工開發了船用氫燃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并獲得DNV原則性認可,該技術的核心是通過液氫和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產生的電力作為船舶動力能源。PEMFC是使用高分子膜作為電解質的燃料電池,由在相對低溫下運轉的小型化系統構成,可以快速啟動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韓國造船海洋與殼牌以及斗山燃料電池公司、斗山HyAxiom、DNV簽訂了建立船用燃料電池實證聯盟的合同,由韓國造船海洋建造、殼牌運營的17.4萬立方米LNG船將搭載作為船用輔助動力裝置的600千瓦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從2025年開始在實際貿易航線上進行為期1年的實證測試,并計劃在此基礎上,長期開發并供應可以應用燃料電池推進動力源的高效環保船舶。
在電力推進方面,搭載了現代重工新一代環保高性能電力推進解決方案“Hi-EPS”的2700噸級ICT融合智能電力推進客船“Ulsan Teahwa”號命名交付,標志著“Hi-EPS”在韓國國內首次成功實現商業化應用。該解決方案融合了4種核心ICT技術,在韓國國內尚屬首次。該船在2022年8月和10月進行的兩次海試結果顯示,與現有的船用柴油發動機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40%左右,通過優化發動機控制系統,燃料效率提升了6%。大宇造船海洋在其始興研發中心建成了電氣化陸上試驗設施“環保燃料LBTS”,設計成可以仿照實際船舶及艦艇的動力系統,由負載模擬裝置和動力電動機、軸帶發電機、能源儲存裝置、控制器組成,可對以電力為動力的船舶設備性能進行驗證。
在碳捕集方面,三星重工與韓國帕納希亞公司合作,開發出適用于LNG動力船的船用碳捕集系統,并獲得韓國船級社原則性認可。該系統應用了使用胺系列的液體吸收劑分離并回收船用發動機或發電機燃燒產生的LNG尾氣中的二氧化碳的環保技術。三星重工計劃今后持續進行提高碳捕集性能和技術可靠性研究,到2024年實現LNG動力船碳捕集技術的商用化。大宇造船海洋也成功完成了在大型LNG船上搭載船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儲(OCCS)系統的實船性能驗證。相比其它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該系統不僅能耗低、尺寸小,而且設備本身在運行中產生的碳排放量也較低,因此備受市場矚目。目前,大宇造船海洋從韓國知識產權局獲得OCCS技術相關的專利授權已達42件。
在旋筒風帆方面,現代重工自主開發的新一代環保船舶輔助動力裝置旋翼帆獨立型號“Hi-Rotor”獲得韓國船級社設計許可,其優點是在連接電力發動機和轉動部件的驅動部分采用減速齒輪方式,與現有商用產品的傳送帶方式相比,提高了驅動系統的穩定性。大宇造船海洋與韓國防災試驗研究院、巨濟市政府、巨濟市議會簽訂了構建韓國船舶旋筒風帆實證中心的合作業務協議,該中心成功建成后,將成為可以獲得國際公認的全球首個旋筒風帆實證中心。
LNG核心設備:欲擺脫束縛實現技術自立
隨著LNG運輸船和LNG動力船訂單大增,2022年韓國造船業繼續大力推進LNG船相關設備技術的國產化進程,試圖打破海外企業壟斷并進一步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現代重工(蔚山)建造的一艘7500立方米級LNG加注船成功下水,該船使用了“KC-2”技術之一的“KC-2B”,如果使用“KC-2B”技術的LNG加注專用船能夠穩定地實現商業運行,將標志著韓國型LNG液貨艙技術的成功開發和應用,有望使韓國造船業節省相當一部分向GTT公司支出的專利使用費。
三星重工在其巨濟造船廠的“造船•海洋LNG綜合實證設備”上,成功完成了采用自主技術開發的低壓雙燃料X-DF發動機用LNG再液化系統“X-Reli”的實證測試,將進一步擴大三星重工的LNG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此外,2022年韓國還在LNG船用設備和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韓國船用配套商Hyupsung Metallize與大宇造船海洋聯合研發的LNG船用高壓泵獲得韓國船級社型式認可,標志著韓國又成功實現了一種LNG船用核心設備的國產化,F代制鐵生產的LNG儲罐用超低溫鋼材9%鎳鋼厚板通過了韓國天然氣公社的質量檢驗認證,該型厚板全部采用韓國國產焊接材料,與使用進口材料相比,可節省約30%以上的成本。大宇造船海洋與浦項制鐵歷時十余年研發的高錳鋼LNG燃料儲罐成功安裝在LNG動力VLCC和LNG雙燃料動力24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上,樹立了全球首次將高錳鋼材料應用于大型LNG燃料儲罐的里程碑。
政府支持:目標實現三大“超級差距”
2022年10月,產業通商資源部在會上發布《確保造船產業超級差距戰略》,提出了三大目標:一是“市場超級差距”,將韓國在高技術船舶的全球市場份額由2021年的64%提升至2030年的75%;二是“技術超級差距”,在自主航行船舶領域,到2026年實現IMO無人駕駛船舶第三等級的商用化推廣;在零碳船舶領域,到2030年實現商用化;三是“產業鏈生態超級差距”,到2030年綠色船舶配套國產化率到達到90%。此外,還提出了三大任務,一是補充生產、技術領域的人力資源,二是提前搶占未來船舶市場主導權,三是強化造船產業出口競爭力。
除發布《確保造船產業超級差距戰略》外,其他具體實施政策主要包括三個重點方向:一是著重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二是加大力度支援環保船舶的開發與普及;三是對中小船企提供技術支持。其中,韓國司法部實施新的簽證制度以擴大雇傭外國勞動者;產業通商資源部制定了2022年的環保船舶開發計劃,以促進系統的環保船舶開發,預計共計投入956億韓元(約合5億人民幣);產業通商資源部、海洋水產部舉行環保船舶全周期革新技術開發事業綜合事業團啟動儀式,將在10年內投入2540億韓元(約合12.7億人民幣)開發環保船舶技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舉行了“環保中小型船舶技術力量強化事業”簽約儀式。
表2 2022年韓國出臺的造船業相關政策數據來源:中國船舶集團經濟研究中心整理
本文作者:王楚 陳柏全 司志強
